储能降温:派能科技“韧性”难掩盈利隐忧,国际化存疑

储能产业的虚火与派能科技的“韧性”?
全球储能热潮下的冷思考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高歌猛进地宣告新型储能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“关键力量”,国际能源署也乐观地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270GW。这听起来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,但狂欢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。全球能源转型的确是大势所趋,储能作为配套设施自然水涨船高。然而,这种“水涨船高”究竟是真实的市场需求驱动,还是政策补贴和资本炒作的泡沫?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,透过光鲜的数据看到潜在的风险。
数据背后的隐忧:增长的“成色”
派能科技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.72%,销量同比增长60.28%。表面上看,销量的大幅增长掩盖了营收增长的乏力。这意味着什么?要么是产品单价大幅下降,要么是低利润产品的销售占比增加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,都暗示着派能科技的盈利能力可能正在遭受挑战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以价换量并非长久之计。这种“韧性”更像是逆水行舟,看似稳健,实则暗流涌动。这种“韧性”究竟能持续多久?
全球布网?细看派能科技的“国际化”棋局
认证与工厂:本地化的“糖衣”?
派能科技宣称已建立起以子公司、孙公司、代表处为核心的全球化营销管理体系,并在意大利落地了首座海外储能工厂。这听起来像是全球战略布局的宏伟蓝图,但仔细推敲,却发现其中可能存在不少水分。所谓的“全球联动、多点支撑”,究竟是真正的市场渗透,还是为了迎合投资者而打造的宣传噱头?海外工厂的落地固然重要,但其产能利用率、运营效率以及对当地市场的实际影响,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。更何况,日本JET认证以及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一系列认证,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,仅仅是入场券,并不代表绝对的优势。
国内市场的“EMC模式”:续命还是转型?
合同能源管理(EMC)模式被派能科技视为加速国内市场渗透的利器,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产业园区、海岛离网储能、5G基站等领域。然而,EMC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提供节能服务来分享节能效益。这种模式在初期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,但长期来看,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更重要的是,EMC模式的利润空间相对有限,是否能够支撑派能科技未来的发展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与其说是转型,不如说是面对市场困境的无奈之举。
钠离子电池的“小批量”:技术突破还是噱头?
钠离子电池的“小批量出货”被派能科技视为加速替代铅酸电池进程的重要一步。然而,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,钠离子电池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,在能量密度、循环寿命等方面与传统的锂电池相比仍存在差距。所谓的“加速替代”,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。在技术尚未成熟、成本尚未降低的情况下,钠离子电池能否真正撼动铅酸电池的市场地位,仍然充满变数。与其说是技术突破,不如说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制造热点。
高研发投入:创新还是无奈之举?
财报显示,派能科技一季度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1.09%,保持较高水平。高研发投入固然值得肯定,但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研发投入的实际效果。这些资金究竟用于了哪些具体的项目?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?是否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?如果研发投入仅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,或者为了在财报上营造良好的形象,那么这种高投入的意义将大打折扣。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储能领域,不进则退。高研发投入,既是创新的动力,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。
架构革新?管理层变动背后的权力游戏
成本控制的“障眼法”?
派能科技声称通过降低销售成本、控制采购成本等一系列举措,持续优化升级内部成本管控体系。然而,这种“优化升级”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实际效益?在原材料价格回落的大背景下,毛利率基本持平,这是否意味着派能科技在成本控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?所谓的“精细化管理”,更像是一种应对业绩压力的“障眼法”。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成本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,以及它们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真正影响。
高管离职与“核心技术人员”更迭:权力洗牌?
施璐、冯朝晖两位副总裁的相继离职,以及蔡雪峰被聘任为副总裁并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,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,无疑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。两位副总裁的离职原因均为“个人原因”或“个人身体原因”,这种官方说辞往往难以令人信服。施璐的离职,更是直接导致其不再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,这是否意味着派能科技内部的技术路线发生了重大调整?蔡雪峰的上位,是否代表着公司内部某种力量的崛起?人事变动往往是权力斗争的缩影。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动对派能科技未来发展的影响。
政策东风与“行业领军地位”:自吹自擂还是实至名归?
政策转向:是机遇还是挑战?
东吴证券的报告乐观地预测2025年全球大储装机将大幅增长。然而,国内叫停“强制配储”政策,无疑给储能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。尽管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为储能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,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高枕无忧。政策的调整,意味着市场将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,那些依赖政策补贴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。对于派能科技来说,这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能否在市场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将是对其真正实力的考验。
中国智造的“实力”:谁说了算?
派能科技声称将“不断展示中国智造在全球能源变革中的实力”。然而,中国智造的“实力”究竟体现在哪里?是体现在庞大的产能规模上,还是体现在领先的技术水平上?在全球储能市场,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欧美日韩等国的激烈竞争。在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方面,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。派能科技能否代表中国智造在全球舞台上赢得真正的尊重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与其自吹自擂,不如脚踏实地,把产品做好,把技术做强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