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富管理大乱斗:银行、券商、平台谁能笑到最后?
财富管理乱象:银行、平台、券商的三国演义与监管的迟缓之手
财富管理这块诱人的蛋糕,早就被各方势力盯上。银行、互联网平台、券商,个个摩拳擦掌,恨不得一口吞下。银行仗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线下高净值客户资源,摆出一副“老大哥”的姿态,摆出琳琅满目的理财、公募、保险产品,试图打造一个闭环的金融帝国。可惜,这年头,光靠“躺赢”是行不通的。
渠道为王?银行的“躺赢”与流量平台的焦虑
银行的优势,说白了就是渠道。那些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,一张嘴就能让大爷大妈们心甘情愿地掏出养老钱。但这种模式,效率低下,而且充满了信息不对称。互联网平台就不一样了,他们玩的是流量。通过大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那些“长尾客户”,然后用各种花里胡哨的组合产品,试图把他们变成忠实用户。不得不承认,流量平台的崛起,确实给传统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。但问题是,流量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没有真正的价值输出,终究只是昙花一现。
监管新规:亡羊补牢,还是扬汤止沸?
最近,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《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》,试图规范商业银行的代销行为。这玩意儿,在我看来,有点像亡羊补牢,总是慢半拍。要知道,金融创新往往走在监管前面,等监管出手的时候,市场早就变天了。更何况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银行们真想绕过监管,办法多的是。所以,我对这个《办法》的效果,持保留态度。与其指望监管,不如让市场自己去优胜劣汰。毕竟,金融的本质,还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。
私募基金代销:券商的复兴与银行的镣铐
《办法》一出,很多人都说私募基金代销要回归券商渠道了。这话说得没错,但也没完全说对。券商的优势,在于它的专业性。在金融这个高风险的行业,专业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银行卖理财产品,说白了就是“卖货”,至于产品本身怎么样,他们才不在乎呢。
券商的“多条腿走路”:黏性背后的真实考量
券商不一样,他们靠的是“多条腿走路”。交易、研究、托管、融资、场外衍生品,各种业务都能变现。这种模式,能更好地绑定客户,形成真正的黏性。但问题是,券商的客户黏性和覆盖广度,跟银行比起来,还是差远了。毕竟,不是每个人都懂股票,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钱玩衍生品。所以,券商想要真正崛起,还需要在客户拓展上下功夫。
银行代销的紧箍咒:高管审批与准入门槛
《办法》对银行代销私募,设置了很多限制。比如,代销投向非标资产、未上市企业股权的产品,必须经过多个部门综合评估,还要获得高管批准。这无疑给银行戴上了一个紧箍咒。要知道,银行的决策流程是非常复杂的,一个项目要经过层层审批,才能最终落地。等批下来的时候,黄花菜都凉了。
嵌套的灰色地带:监管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?
以前,为了规避监管,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会通过信托或者资管计划,嵌套私募基金的方式,让银行间接代销。这种做法,说白了就是打擦边球,在灰色地带游走。这次,《办法》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单独规定,相当于对符合一定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,承认了这种间接代销的合规性。但是,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银行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审批。这到底是监管的进步,还是变相的纵容?我只能说,呵呵。
公募基金代销:一场数据游戏与背后的权力博弈
公募基金代销,表面上是拼规模、拼业绩,实际上是一场数据游戏,更是背后的权力博弈。谁掌握了渠道,谁就掌握了话语权。银行、券商、互联网平台,都在拼命争夺这个话语权。
指数基金的狂飙:券商的All in与主动管理的没落
从数据上看,券商在股票指数基金的代销方面,优势越来越明显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散户越来越理性了,他们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“明星基金经理”,而是选择了更加稳健、透明的指数基金。这对于那些靠“忽悠”赚钱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来说,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。但话说回来,指数基金虽然稳健,但收益也相对较低。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来说,主动管理型基金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。只不过,未来的主动管理型基金,必须更加专业、更加透明,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。
互联网平台的“长尾”逆袭:低风险偏好者的最后归宿?
互联网平台在公募基金代销方面,也有其独特的优势。他们凭借流量优势,覆盖了大量的“长尾客户”。这些客户风险偏好较低,对收益的要求也不高,是类固收基金的忠实拥趸。此外,互联网平台还在积极发展投顾业务,试图引导客户运用股票指数基金,改善资产配置。但问题是,互联网平台的投顾能力,真的靠谱吗?很多所谓的“智能投顾”,实际上只是根据一些简单的算法,给客户推荐一些产品。这种投顾,充其量只能算是个“销售员”,根本无法提供真正的专业服务。
财富管理市场:三分天下,抑或各自为战?
《办法》颁布后,很多人预测财富管理市场将形成银行、券商和互联网三分天下的新格局。我对此持谨慎态度。在我看来,所谓的“三分天下”,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。现实情况是,各方势力都在各自为战,试图在自己的地盘上称王称霸。
银行的“现金+保险”策略:保守主义的胜利?
银行未来可能会主打“现金管理类产品+传统公募首发+保险”的代销策略。说白了,就是继续走保守主义路线,服务那些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。这种策略,虽然稳健,但也缺乏想象力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固步自封,无异于慢性死亡。当然,银行也在试图通过县域下沉和私人银行投顾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但这些举措,能否真正奏效,还有待观察。
券商的“指数+私募”野心:专业主义的困境?
券商则试图在“被动指数+券结基金+私募”领域发力。这种策略,更加专业,也更具进攻性。但问题是,券商的客户群体相对较小,很难形成规模效应。此外,券商的投研能力,也参差不齐。一些小型券商,根本没有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顾服务。所以,券商想要真正崛起,还需要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上下功夫。
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变现:烧钱游戏的可持续性?
互联网平台则继续走流量变现的模式,试图凭借流量优势和投顾能力,加强对长尾客户的覆盖。这种模式,短期内确实能带来快速增长。但长期来看,却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。毕竟,流量是需要烧钱的。一旦停止烧钱,流量就会迅速流失。此外,互联网平台的投顾能力,也饱受诟病。很多所谓的“智能投顾”,实际上只是一个噱头。所以,互联网平台想要真正赢得市场,还需要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上下功夫。
基金代销的未来: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变奏
基金代销的未来,注定充满变数。监管政策的调整,市场环境的变化,都将深刻影响基金代销的格局。没有谁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,只有适应变化,才能生存下去。
指数基金的政策红利:券商的春天来了?
在监管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,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,股票指数基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。ETF等指数基金发行良好,份额和净值规模持续增加。这无疑给券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。毕竟,券商在代销股票指数基金方面,有着独特的优势,尤其是在做市和托管方面。股票指数基金的扩容,将使得券商的代销基金保有规模市占率有提升潜力。但问题是,指数基金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券商能否抓住这次机遇,还需要看自身的实力。
主动权益基金的反击:银行能否重夺阵地?
2025年初以来,股票市场行情有所改善,主动权益基金超额收益回归,或重新吸引资金流入。这对于具备渠道优势的银行来说,无疑是个好消息。银行能否借此机会,重夺权益基金的市场份额,值得关注。但问题是,银行的投顾能力相对较弱,很难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。如果银行不能提升自身的投顾能力,即使市场行情好转,也很难留住客户。
独立三方机构的投顾突围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?
独立三方机构凭借类固收基金和股票指数基金规模增量,使得整体非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较为稳健。未来,独立三方机构还会继续深入发展投顾业务,试图在基金代销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但问题是,独立三方机构的流量获取成本较高,很难与银行和互联网平台竞争。此外,独立三方机构的品牌影响力也相对较弱,很难赢得客户的信任。所以,独立三方机构想要真正突围,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