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出行赴港IPO:李书福豪赌,烧钱扩张难掩亏损,谁是韭菜?

曹操出行香港IPO:李书福的豪赌,还是资本市场的韭菜?
曹操出行,背靠吉利这棵大树,如今也要赴港上市了。中国证监会的一纸备案通知书,宣告着这家出行平台即将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,计划发行不超过1.92亿股普通股。这看似是吉利控股集团十年出行战略布局的高光时刻,但仔细琢磨,这更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。与其说这是一场水到渠成的IPO,不如说是李书福在资本市场的一次冒险,而散户们,会不会成为这场豪赌中的“韭菜”?
吉利集团这些年在出行领域的野心可谓昭然若揭。从曹操出行到各种出行相关的投资,吉利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出行生态。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曹操出行真的准备好了吗?还是说,这只是吉利为了在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动听的故事?投资者们需要擦亮眼睛,仔细分辨这其中隐藏的风险。毕竟,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故事,缺的是真正能带来回报的企业。
上市光环难掩的巨额亏损:一场烧钱的游戏?
曹操出行招股书上那些光鲜的数据,就像是精心打扮过的门面,遮掩着其内部的财务困境。 营收看似在增长,市场份额也挤进了前三,但一揭开这层面纱,三年半累计超过78亿元的净亏损,以及高达224%的资产负债率,瞬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。这哪里是什么高速增长的独角兽,简直就是一个靠输血维持的“烧钱机器”。
数据背后的残酷现实:营收增长的遮羞布
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,曹操出行的营收确实在增长,但营收增长的速度,远远赶不上亏损的速度。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,无论投入多少资源,都无法实现盈利。这种“增长”的意义何在?难道只是为了给资本市场一个好看的数字,以便更好地圈钱?
B2C模式的困局:高品质还是高成本?
曹操出行一直标榜自己的B2C模式,声称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但这种模式带来的,却是居高不下的固定成本。车辆购置、司机薪酬、运营维护,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支。这种重资产模式,在网约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,真的具有可持续性吗?或者说,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,用高品质的服务来掩盖其高成本的本质?
营销投入的无底洞:烧钱换增长,能持续吗?
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曹操出行在营销上也是毫不手软,营销开支逐年攀升。但这种靠烧钱换来的增长,真的能持续吗?网约车市场早已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,现在是存量博弈。在这种情况下,疯狂的营销投入,很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最终便宜了那些流量平台。
聚合平台的甜蜜陷阱:饮鸩止渴的依赖症?
曹操出行为了缓解获客压力,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的道路——拥抱聚合平台。 短期内,这招确实有效,获客成本大幅下降。但长期来看,这种依赖就像吸食鸦片,会上瘾,会侵蚀平台的根基,最终让曹操出行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。
流量的代价:被平台绑架的命运?
看看曹操出行对聚合平台的依赖程度吧:2024年上半年,超过80%的订单都来自第三方聚合平台!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,而是赤裸裸的“被绑架”。 一旦这些平台调整策略,提高佣金,或者干脆扶持自己的网约车品牌,曹操出行将毫无还手之力。 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中。
用户沉淀的缺失:核心竞争力何在?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过度依赖聚合平台,导致曹操出行无法沉淀自己的用户。 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在哪里? 他们记住的是曹操出行,还是仅仅是聚合平台上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选择? 长期下去,曹操出行将沦为一个纯粹的服务提供商,失去品牌价值和用户粘性。 这样的平台,又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可言?
合规风险与用户投诉:曹操出行的信任危机?
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,曹操出行却频频在合规问题上栽跟头。 天眼查App上密密麻麻的行政处罚,触目惊心。 这不仅暴露出其运营管理上的漏洞,更引发了人们对其社会责任的质疑。 一个连基本的合规都做不到的企业,又如何赢得用户的信任?
罚单缠身:合规底线在哪里?
仅仅2025年4月30日一天,就被罚款10万元,累计处罚金额高达678.37万元! 驾驶人员无证运营,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普遍存在的顽疾。 曹操出行一边忙着IPO,一边却对合规问题视而不见,这种行为简直是把用户的安全和法律法规当成了儿戏。 难道为了追求利润,就可以无视基本的底线吗?
司机与乘客的怨声载道:服务质量的拷问
除了合规问题,曹操出行还面临着大量的用户投诉。 乘客抱怨司机绕路、服务态度差,司机抱怨平台处罚不公、收入过低。 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局面,反映出曹操出行在服务质量管理上的缺失。 平台究竟应该如何平衡司机和乘客的利益? 如何建立一个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运营体系? 这恐怕是曹操出行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司机收入下降:平台压榨还是市场竞争?
更令人担忧的是,曹操出行司机的平均收入正在下降。 这背后是平台对司机的压榨,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? 无论原因如何,司机收入的下降,必然会影响到服务质量,最终损害用户的利益。 曹操出行需要反思,如何才能实现平台、司机和用户之间的共赢,而不是涸泽而渔,竭泽而渔。
吉利的光环与Robotaxi的迷梦:曹操出行的未来猜想
背靠吉利这棵大树,曹操出行似乎拥有着其他网约车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。 定制车辆、供应链整合,这些都让曹操出行在成本控制和差异化竞争上占据了一定的先机。 然而,吉利的光环真的能照亮曹操出行的未来吗? Robotaxi的梦想,又是否过于遥远?
定制车的优势:差异化竞争的筹码?
定制车辆确实是曹操出行的一大特色。 统一的车型,标准化的服务,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体验。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局限性。 定制车辆的成本较高,灵活性较差,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。 此外,过度依赖定制车辆,也可能会限制曹操出行在车型选择上的多样性,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。
Robotaxi的乌托邦:技术驱动还是空中楼阁?
曹操出行计划在2025年推出Robotaxi服务,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。 Robotaxi被认为是未来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,但其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 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、以及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适应性,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 如果Robotaxi最终只是一个无法落地的空中楼阁,那么曹操出行为此投入的巨额资金,无疑将付诸东流。
是智能出行先锋,还是资本游戏牺牲品?
曹操出行,顶着吉利的光环,手握Robotaxi的蓝图,看似站在了智能出行的前沿。但透过招股书上的数字,我们看到的却是巨额亏损、高负债率、以及对聚合平台挥之不去的依赖。这究竟是一家充满创新精神的科技公司,还是资本市场精心包装的“韭菜收割机”?
李书福的出行帝国梦,究竟是真金白银的投入,还是画饼充饥的空想?曹操出行的IPO,与其说是其自身发展的里程碑,不如说是对整个中国车企转型之路的一次拷问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曹操出行能否摆脱亏损泥潭,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?又能否在合规运营和服务质量上有所突破,赢得用户的信任?
这一切,都还只是未知数。而最终为这场“豪赌”买单的,或许不仅仅是曹操出行,还有那些对智能出行充满期待的投资者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